1
全球产能骤降,中国产能恢复,外贸企业要抓住!
过去:中国疫情严重,全球影响不大,全球担心从中国进口,寻找替代供应商。
现在:全球疫情爆发,中国基本安全。全球产能逐步骤减,大比例全靠中国。
2
疫情严重,全球封城,很多品类的需求不增反减
过去:需求大,产能也大,供需平衡
现在:需求变小,很多国家产能归零,供需失衡,放眼全球,只有中国才能生产。
3
疫情过后,全球化会加速
有了疫情,发现哪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全球人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地球村合作意识增强,原来以为相隔万里,有了病毒,才发现离得那么近。
失去懂珍惜,发现合作共赢才是王道,谁也离不开谁,产业整合会加速。
海外疫情失控,外贸订单减少、退单都是可以预见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各国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一旦疫情结束,订单还是会回流到中国。
对外贸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稳定重要客户,防止被别人抢走。行业的重新洗牌,原先的供需关系被打乱,同时更要加大开发新采购商的动作,向行业内的重要客户播下种子。建立关系和信任,才能在危机中找到转机!
1
修炼内功
面对这场悄无声息看不见硝烟的疫情战役,必定是一个加速成员淘汰和加快产品细分升级的过程。强者愈强,弱者恒弱,能够存活下来必定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对行业变革有充分而清醒认知并全面调整自己的企业,在疫情这段期间,市场需求更多的新品和亮眼产品来引领,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段空窗期来提升自家产品质量和开发新的亮眼产品,只有把握住这一机遇,才能在行业洗牌之后迅速打开市场。
2
加强品牌差异化建设,持续曝光
每当淡季来临,直觉思维总会让我们缩减营销预算,但是这个行为会让企业失去了曝光的机会,消减了采购商对于企业的记忆和好印象,丧失了企业占据先机的机会。持续的曝光自己,才能在疫情期间脱颖而出。
3
抢占资源
疫情前后,各个产业链上的环节必将会有一部分被淘汰出局,在疫情下考验的是每个企业的整体实力是否够强,企业是否良性发展,营销能力是不是足够强,营销团队是不是过硬,策略调整速度是不是能超过对手将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平日里,一些大的经销商和分销商,他们是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的,但是经过疫情冲击,订单“停摆”,原先的供需关系被打破,这对一些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接触行业内更优质客户。
4
创新营销方式,合理利用社交媒体
鉴于疫情影响,社媒平台流量大增。外贸企业可积极利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kin/Whatsapp等社媒体或工具进行展示和引流,借此机会积极进行海外品牌推广,提前在社媒锁定客户,打造更具像的自己。通过社媒运营给重要的客户建立信心防止别人抢走。同时加大开发新采购商的动作,向行业内的重要客户播下种子。
5
积极参与线上展会
全球近1700场大小展会,追溯近两年的各国参展商,通过大数据提纯,找到对你产品感兴趣或者曾经采购过的海外买家,锁定他,建立联系与信任。
6
开展线上推广
线下获客通道被阻,所有流量都被逼到了线上,借助Google/Facebook等系列大流量平台和独立云站,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通过流量的引入-询盘的获取-客户的转换-数据的沉淀,推动企业粉丝增长、销售线索增加、询盘快速提升、成交周期缩短,形成“不出国门、在家做外贸、在线找客商”的智能精准营销大数据体系,建立企业的大数据营销资产库。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7
坚守阵地,着力开拓
即使在客户取消订单和无单可接的情况下,也要待客户如初恋。待疫情过后迷你的一举一动尽在客户眼中,或将收货更多!企业同时也需要适当开发内贸市场,或将外贸销售重心转移至疫情较轻的地区,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这场疫情吓退了80%的商家,现有20%的商家会去获取80%的资源。大部分企业在能坚持下去的前提下应该为未来铺垫,打好基础,以前不好的地方该梳理的梳理,提前扎根。
不要等到疫情结束,市场回暖,一窝蜂上线,被吓退的80%商家能去抢剩余已经不多的20%资源,然后就在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抢占先机,只能临时抱佛脚,急得不行。所以更需要提前做好准备!